中卫拼团购房190群(182)
  • 浅浅: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?
  • 雪花飘飘:好的呢。
  • 零: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?
  • 英雄:我去看过,很齐全。
  • 牛转乾坤: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?
  • 日记本:这个楼盘性价比高。
  • 回忆: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。
  • 大头: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。
  • 吃了么: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。
  • 蓝天: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。
225人申请入群

房价这么涨 最受伤总是要买但还没买房的年轻人

发布时间: 2016-09-26 09:31:19

来源:

分类: 本地楼市

5592次浏览


上一周,小巴在理财话题里说了一位买房朋友A遇到的问题,后来这位朋友最终确定了买那一套二手房。前几天,一个工作日的晚上,小巴陪着一起去签约,在杭州市中心一家中介公司总部的小会议室里,把合同细节一一谈妥签约。

房价这么涨 最受伤总是我们要买但还没买的年轻人

那晚,恰逢杭州“限购”前夜,外地购房客就像逐光之萤、爆发式地蜂拥而至,中介总部人山人海,中介员到处小跑,室内虽然开着26度的空调,也个个忙得满身是汗、红光满面。

A是杭州人,但人多也要排队,从8点钟等到11点才进了小会议室,打印合同、确认条款、修改合同,再加上午夜12点限购网签系统切换,生生弄到了凌晨2点多才最终搞定,买卖双方心满意足地离去。

限购前的这一夜,杭州房产交易火爆异常,截至24点,单日成交达5105套,创了历史新高,其中二手房1840套。直到朋友与小巴离开,还有人在继续排队,这一夜的灯火通明,在杭州各处必是普遍现象。

出门后,小巴问朋友,为什么凑在这个限购、人超多的时间点上?A说只是凑巧,白天与卖家约好时限购消息还没出来,但看现在这买房态势,也不敢等着慢慢耗了,毕竟一个小区里的房子就这些,便宜的几套卖掉了,后面怕是还要更贵,只能尽快落定为好。

A要买的小区在G20主会场钱江新城附近,距离两三公里,8月份前来看过,教育、医疗、交通配套资源,以及户型、物业什么的都很满意,本打算买最便宜的300万那套,但G20加上中秋耽搁了10几天,目前最低价至少贵了30万,相当于10%了。他很是肉痛,懊悔不迭,但也只能咬牙接受现实。

“不敢不买”,这就是A的最终解释。

他是一位外资软件公司的工程师,和女友两人工作都在杭州市区,准备近期结婚。两人老家都是在余杭临平,早年是杭州县级市,后来撤市立区,但远离市区中心和上班地点,总归不便。他也看过了不少房子,最后还是认定这一小区,距离上班地点、医院、学校都近,以后方便。A家里有些积蓄,再卖了套老房子,凑七凑八拿出了百万首付款。剩下的按揭款,他和女友两人收入都还不错,尚可承担。

虽然是被这市场裹挟着下了决定,但对于A这样工作收入和父母家境都还不错的家庭,还是能买得起靠近市中心的房子的。那些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异地工作的年轻人,就辛苦得多了。

前些天小巴去了趟北京,和另一位朋友B聚了一次,他也是去年刚结了婚、买了房。

B是辽宁人,家里积蓄不多,但他在北京一家国内首屈一指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工作了四五年,也攒下一笔钱,加上太太也支持一部分,买了个小套。北京的大小,大家都知道,房子买在了东六环的通州,太太上班在朝阳区的国贸中心附近,他自己上班则要在西六环附近。

他和A有着差不多的感受,“我也知道房价高,结婚要用不能不买啊,只能在能力范围以内买一套。”他就这样被逼到了通州,每天6点半起床出门,匆匆买份早餐去赶班车,一天光在班车上就要近四个,上班的路上睡觉,下班的路上用iPad看书,倒是每个月可以在车上看完三四本书。至于每日到家时间,这家通信设备制造商你也懂的,加班是常态,而且看上去也不太可能有准时下班的“新常态”,常常要加班到10点。

B也没有办法,公司给的薪水,挺对得起自己的了。“先辛苦几年吧,现在先努力工作,过几年再看看。”这是B的想法,很朴素。如他所说,他目前也还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选择,除了上下班辛苦一点外,他对自己的生活还算满意。

以上两位,都是小巴的朋友,在最近的一两年,分别在一线和二线城市买了房。他们都透露了这样一点——“力所能及”—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先买一套解决眼下的需求,换言之,买房子,几乎已经花去了他们最大的力气!

小巴常常听人讲,在大城市买不起房,租房住不就行了吗?

确实,房子居住权的相似替代品可获得性很高,想上班方便一点,就近租房就可以了。

但在大城市的房子所有权的可替代性相对而言,就要低得多了。就像小巴的朋友A和B,他们买房可不光是为了住,而是因为与房子捆绑在一起的社保、教育、医疗资源。

房子本身不是刚需,但是配套上了各种资源,它就不得不成了刚需。这些资源不松绑,一套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就不仅仅是房子本身的价格,还包括捆绑在一起的隐性资源。

所以,跟年轻人讲房价总是要跌的,可省省心吧,这既不解决实际问题,也毫无说服力。至少在户籍制度整体改革,就业、教育和医疗资源得到极大丰富之前,这一点都很难被改变。否则,就算你告诉他后天房价一准跌一半,他明天还是要买,不买他可能就觉得要被社会甩出一大截了。

前段时间,拿了科幻艺术界的诺奖——雨果奖的最佳中短篇小说《北京折叠》,讲了这么个故事:世界被分为三层,三个层次的人分别轮流沉睡、苏醒并见到阳光,同一时间只有一个层次苏醒。三个层次的人,做着不同层次的工作,底层是清洁工;中层是中产、白领、技术人员;上层则是城市的管理者。不同层次的人做着不同的事,相互间并无交集。

这是警世之言,但其实根本不用这么高深的科技技术,房价以及房价带动的生活成本,已经把人群区分开来了。从好几年前开始,隔三岔五地,今天有人讲逃离北上广,明天也会有人说冲回北上广。

你看,能够勉强留在大城市买房的,要么本身也都有不错的工作,要么是家里有积蓄的,而在传统的制造业以及制造业里的产业工人,可能越来越被动地趋离至远离商业中心的地方,这很“市场”。所谓“底层放弃教育,中产过度焦虑,上层不玩高考”,也都算是各自境况的理性化表达,最终逐因还是回到了钱这个问题上。

在全球经济疲软,各国竞相宽松的这个年代,房价不过是“银根”游戏,央行银根一松,房价就只能应声而涨,不然那其中大部分钱还能去哪里呢,就算是向实体经济定向宽松,只怕资金也会外溢到股市,以及金融属性很强的房地产上吧?

每次中国房价一涨,日本的前车之鉴就必然被拿来说事,房价过高,泡沫马上要破灭,而主要原因是土地价格炒得太高。

其实资产价格太高之后的下跌从来不是问题,下跌之后引发的债务风险,才是大问题。所以,与其担心房地产周期,不如去担心债务周期吧,家庭、房地产企业、地方政府、中央政府,这其中那些杠杆率很高的部分,有没有恶化的趋势,才是最紧要的所在。

而对于不得不买的年轻人,你不如告诉他们,过去十几年,中国的房价伴随着宏观经济、政策面、资金面、库存面经历了数个涨价小周期:

▷2004年-2007年

▷2008年-2010年

▷2010年-2013年

▷2013年至今

每个小周期里,房价总要涨一个阶段,还要盘整一个阶段,涨价的效应又总是从一个城市传导到另外一个城市,历次皆然。

而房价的大趋势,则更要看城市的产业和人口,产业越先进、人口越聚集的城市,就像一艘吨级越大的船,在航线上的风浪抗击打能力越大。

而现在来看,房子就是一张船票,大家一直都担心船总有一天要翻,但也还有很多人在担心,船票越来越贵了,不上船我可怎么到对岸啊?

(本文转自吴晓波频道 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责任编辑: fengyingjie

团购报名

最新楼讯
楼盘导购更多>>
购房指南更多>>
小编推荐
订阅楼市楼讯